当前位置: 首页>>合作交流>>学术讲座>>正文

层状金属结构材料中的界面效应

发布人:曾艳  发布时间:2018/01/08 09:30:00   点击:

报告题目(中文):层状金属结构材料中的界面效应
报告内容简介:极端使役环境要求金属结构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一般而言,纳米晶金属材料强度高,但热稳定性差。通过界面的调制作用制备纳米多层复合金属材料是实现提高材料综合性能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叠加轧制法制备了单层10纳米的块体多层Cu-Nb复合板材。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发现,在经过如此大的塑性变形后绝大多数Cu-Nb界面形成了具有确定取向关系、原子级规则有序的稳定界面。这一界面结构使此类块体纳米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兼具高强度、高热稳定性、优异的耐辐照性能。此外,研究还发现此类层状材料的原子尺度界面结构可以通过轧制工艺进行调控,从而使材料的性能得到进一步优化。相关研究结果不但丰富了界面调控材料性能的基本理论,还为纳米金属材料的工业化生产、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报告人姓名:郑士建 博士
报告人简介(中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和中组部青年千人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2009-2014年先后在日本精细陶瓷研究中心和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材料中界面结构与材料性能关系的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材料体系包含块体纳米层状金属材料,高熵合金,高温合金、钛合金、锂离子电池材料等。主要成果:在原子尺度揭示了界面诱发的不锈钢点蚀形核新机制,提出了高效抑制点蚀形核的新途经;揭示了锂离子电池材料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的晶界结构演化规律及其与电池容量下降之间的因果关系;利用叠加轧制法制备了高强度、高热稳定性Cu-Nb块体纳米多层金属材料,建立了原子尺度界面结构与力学性能、热稳定性、抗核辐照损伤性能之间的基本关联。已发表 Nature CommunicationsActa MaterialiaSCI 论文65篇,引用1500多次,H因子22
报告人单位(中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报告时间:2018-01-08 14:00
报告地点:宝山校区东校区材料B520报告厅
主办单位:上海大学材料学院
联系人:李谦
联系方式:021-56338065


上一篇:相场模拟枝晶生长动力学在激光增材制造与电化学领域的应用
下一篇:相场模拟枝晶生长动力学在激光增材制造与电化学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