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合作交流>>学术讲座>>正文

我国钢铁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

发布人:曾艳  发布时间:2017/10/31 16:00:00   点击:

报告题目:我国钢铁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

报告人简介:赵沛教授,1949年生,北京钢铁学院工学博士,Leeds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京津冀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历任北京科技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冶金系副主任;冶金工业部科技司处长;钢铁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兼工程中心主任、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研究方向电冶金、炉外精炼、凝固与连铸、钢中夹杂物等。曾担任两届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副首席科学家。曾获中国专利金奖、冶金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专著和论文60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30余名。担任Steel Research Review编委、钢铁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冶金编委会主任委员。精通冶金工程学科,熟悉该领域学科和技术发展趋势,对冶金行业科技战略有深入见解。

报告摘要:本报告围绕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钢铁产品供给水平、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等问题,阐述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发展趋势。 钢铁工业的绿色化主要包括绿色物流、绿色制造和绿色产品。我国针对钢铁等行业的环保标准愈加严格,但缺少相应的BAT技术,巨大的环保压力将促使钢铁企业持续加大环保投入,不断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环保技术。2016年全国碳排放交易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对行业和企业的影响巨大。钢铁企业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钢铁业的智能化包括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有望在行业内得以进一步推广。钢铁业需要充分利用“大智云移”等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促进钢铁企业因地制宜地升级成为智能型企业,进而建立全流程制造和全产业链服务的综合信息平台。 在提高钢铁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方面,要关注重点工程所需关键钢材,提高大宗钢材的质量稳定性和适用性,以及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 近年来国外钢铁业前沿技术的研发比较活跃,包括欧盟超低二氧化碳炼钢技术(ULCOS)、日本创新炼铁工艺(COURSE50)、韩国POIST工艺和全氢高炉炼铁技术以及美国低碳炼铁技术。我国钢铁业在共性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的力度较大,包括节能减排集成技术、节能减排集成技术、高炉长寿技术、生产过程和生产管理智能化技术、高效低成本生产洁净钢集成技术、控轧控冷技术和无头轧制技术、烧结脱硝技术以及新一代电弧炉复合吹炼技术等。 我国钢铁业在重大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重大工艺和装备方面仍以“学习跟随”为主,加快科技创新是我国冶金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报告时间:2017111日,900~1130

报告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乐乎新楼思源厅


上一篇:人工智能与钢铁工业论坛
下一篇:中-法金属增材制造应用及基础研究研讨会